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

傳播效果:第三人效果 Third-Person Effect 2019/2/24

傳播效果:第三人效果 Third-Person Effect
公告:2019/2/24
  •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森(W. Phillips Davison, 1918-1212)1983年提出。他的研究指多數人認為大眾媒介對別人(即第三人)的態度與行為的說服力、影響力較大,對自己的影響力較小。
  • 戴維森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藉由製造宣傳訊息的第三者效果,成功地運用心理戰術迫使美軍撤離太平洋小島。當時小島上由全黑人士兵和白人軍官駐守,日本用飛機空投宣傳單,傳單上強調這場戰稱這是一場針對白人的戰爭,日本人和有色人種並無過節,並且呼籲黑人不要因為白人冒生命危險,乾脆逃亡甚至投降。而美軍真正撤退的原因,並非是黑人士兵受到了心理戰的喊話而動搖,反倒是白人軍官擔心黑人士兵受影響,而提早撤離。上述案例,指顯示白人軍官認為黑人士兵比自己更易受日軍宣傳影響,黑人士兵即是對應此概念中的第三人。
  • 為何人們認為他人較自己易受宣傳影響的解釋有三:
  1. 歸因理論(Attribution Theory):人們在判斷他人行為時,會簡化的以他的個人特質為基礎。但在判斷自己行為時,會以複雜的情境為基礎。
  2. 平衡理論(Balance Theory):當人們自認對優於他人時,會認為他人面對宣傳時較自己無知。
  3. 認知易得性(Cognitive Availability):人們喜歡用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或價值觀去推測他人想法。如前例白人軍官可能認為族群必然是黑人士兵最在意的議題,因此推測黑人士兵一定易受日軍宣傳影響。
      • 資料來源:
      1. 梁美珊 , 莊迪澎編著,圖解傳播理論,台北:五南,2013。頁110。
      2. 第三人效果,維基百科,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C%AC%E4%B8%89%E4%BA%BA%E6%95%88%E6%9E%9C
        本教材供非商業使用,引用請註明出處:開源教材WeLearn,陳述之編著,http://welearnpc.blogspot.com/ 

        除另有註明,網站之內容皆採用 

        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