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

受眾:認知失調理論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2019/2/16

受眾:認知失調理論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
公告:2019/2/16
  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(Leon Festinger, 1919-1989)1957年基於他的研究提出。主要論點如下。
  1. 認知指內心的感覺,包含態度、看法、情緒、信仰等。
  2. 認知失調指內心對某一個議題存在多個感覺互相衝突。例如喜歡抽煙者,他的認知是最好能煙不離手,但他却被辦公室禁煙規定強迫不准抽煙,即他被迫做出不抽煙的行為,導致內心產生與其原認知相反的不同認知。
  3. 當出現認知與行為不諧調時,人們內心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。
  4. 內心不快會激勵人們去改變認知,以解決行為與認知之間、不同認知之間的不協調感,以求恢復認知上的平衡與和諧。例如抽煙者會找到新認知說服自己在辦公室不抽煙,以上班抽煙會影響工作效率、同事關係等理由說服自己,把自己轉變成在辦公室不喜抽煙的人。
  5. 由此可見人有追求認知和諧的需求,追求認知與行為趨於一致能夠自圓其說的傾向,人不喜歡處在內心存有矛盾衝突的處境。
          • 例如:在某會議上,一個人對某議案本來持反對意見(認知),可是迫於大多數輿論壓力,在最後表決時,卻舉手贊成(行為)。如此,認知和行為失去了一致。但私下問他時,他可能真的改變了原來所持的認知。因為如果不改變原來所持的認知,他將對自己的舉手行為無法自圓其說,而感到尷尬。
          問題討論:當新聞媒體充斥反對年輕人過度使用網路的論調與相關事例時,我們如何因應?(1)認同那些報導減少上網行為,我們的內心如何調適?(2)不認同那些報導,是否會去尋找支持上網的資訊?

          資料來源
          1. 梁美珊 , 莊迪澎編著,圖解傳播理論,台北:五南,2013。頁86。
          2. 認知失調,維基百科,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AA%8D%E7%9F%A5%E5%A4%B1%E8%AA%BF
          本教材供非商業使用,引用請註明出處:開源教材WeLearn,陳述之編著,http://welearnpc.blogspot.com/ 

          除另有註明,網站之內容皆採用 
          創用CC 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3.0 台灣 授權條款

          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