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

傳播模式:交互模式 Barnlund’s Transaction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2019/1/25

傳播模式:交互模式 Barnlund’s Transaction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
公告:2019/1/25

  • 美國傳播學者巴龍得(Dean C. Barnlund)1970年提出。
  • 此模式認為傳播是非線性的,它是動態的、過程取向的活動。傳播過程中參與者是同時發送與接收訊息。
  • 交互模式對傳播的六個假設如下:
  1. 資訊是演變的。
  2. 資訊是連續的,而非停滯的。
  3. 資訊是動態的,而非固定不變的。
  4. 編碼與解碼是循環疊加、相互依賴、一體兩面。
  5. 資訊不可重複,每一次傳播的資訊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  6. 資訊不可撤銷,資訊一經傳播後即存留、堆疊在傳播過程中,無法刪除。




  • 代號說明
  1. P:傳播者
  2. D:解碼(D與E是循環疊加)
  3. E:編碼(D與E是循環疊加)
  4. Cpu:公共線索,傳播者所處或參與建構的自然或人文環境。
  5. Cpr:私人線索,傳播者個人的感官、符號庫、記憶庫等。這些線索包含語言的、非語言的。 
  6. Cbehnv:傳播者傳播的非語言行為線索。
  7. Cbehv:傳播者傳播的語言線索
  8. M:傳播者傳播的資訊 ->:箭頭及其指向顯示資訊的生成與傳播的方向與過程。
  9. VVV:鋸齒狀線條表明線索可以是無限的。 各個線索可加上價值符號+、0、 - ,說明線索的質量強度。 
  10. [或]:過濾器,指參與傳播溝通的人根據其文化,傳統等產生對資訊或線索的自主檢查與梳理。 
  11. 噪音是傳播通訊流中出現的擾亂。
  •   簡要圖說(以左上角P1為主體)
  1. 傳播者(P1)基於個人感官與先備知識(Cpr)認知到外在環境,傳播者(P1)基於個人對外在環境的解碼編碼(D&E),而產出資訊(M),資訊包括了語言、非語言線索(Cbehnv&Cbehv),同時也向環境丟出公共線索(Cpu)。另一位參與傳播者(P2)在接受這些線索時會受到其自身的過濾器影響下接受線索。上述過程均在可能有噪音的情境中進行。
  2. 上述簡要說明,是為便於理解的線性表述。事實上傳播中各個環境是即時同步進行。
  3. 傳播者與各線索間也存在雙向關係,例如傳播者(P1)是其私人線索(Cpr)背景上產製資訊,但此同時也在豐富他的私人線索(Cpr)庫。
本教材供非商業使用,引用請註明出處:開源教材WeLearn,陳述之編著,http://welearnpc.blogspot.com/ 

除另有註明,網站之內容皆採用 
創用CC 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3.0 台灣 授權條款

沒有留言: